馬太效應原本的意義是指按才幹受責任。
放到後來的社會發展或經濟學裡,已經演變成一種富者越富,貧者越貧的現象了。
放到職場與人類本身,具有條件優勢的人,越加容易集中與獲得資源、展露頭角;而本身條件較差的人則不易獲得優勢,表現不易受青睞。
這種現象又可粗略分為——
由自己的所作所為造成;以及受大環境、眾人心理驅使所造成的結果。
◎以本身行為而言
有的人工作上易有成就是因為他天生條件頗佳,而本身又懂得運用自己的優勢,創造更多的優勢與獲取資源,並轉化成優異的工作表現。他可能很難理解相對弱勢者的困境,有時容易表現出強者的優越感,少了同理心。
有的人工作上不易獲得成就,是因為他不懂得自力救濟去思考補強自己的弱點、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,過分倚賴、等待別人給予工具及辦法。未思改變、未能落實使得他的工作表現不彰。他可能會怨天尤人,或是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。
◎以一般社會大眾心理而言
群眾容易對於有傑出表現者(或是具備任何易使人產生好感條件的人)給予較多的支援、支持與機會。
而對於相對弱勢者(不具備好感條件)給予較少的支持,或是需要進行比具好感條件者更嚴苛的審核與考慮才會施予(不一定同等的)支持、機會。
所以以外表而言,俊男美女的確很容易比相貌平平者獲得更多的機會。
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表徵所導致的外在行為,別急著否認。
馬太效應的影響很多時候是不言自明的。
即使心生否認,但它的確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,悄悄發揮它的影響力。
而我之所以在考慮過後願意打破自己原本的原則,是因為我想反抗一次這部份令人作嘔的馬太現象,給人一個機會,就這樣。
回歸到自身來講,當我們想獲得什麼樣的機會,就必須展現出已經獲得那個機會,或是足堪擔當該機會之責任與能力來,才能獲得。
更具體地說,當我們想募得1000萬款項,首先我們得表現得像一張1000萬的支票。
所以很多時候,當自己想獲得什麼、想給別人什麼樣的觀感,完全取決於自己內、外的表現。而很多時候不僅僅是表現而已,連衣著、儀態、說話的聲調都能影響自身給人的觀感,進而微妙影響自己獲得機會的成功率、說服力。有的條件看起來似乎很膚淺,但當我們面對的人越是陌生,就越容易回歸、憑藉五感進行下意識的歸納與判斷。
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,就要表現出已經身處於幸福之中的樣子,並且深信自己已經獲得幸福。
想要獲得工作機會,就要展現出自己絕對可以的神態,並且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。
相信自己可以,並展現出來,是一種良好且巧妙運用馬太效應心理的手段。
想變什麼,就要做得像什麼。
留言列表